来源:DeepTech深科技
科学不是关于“知道一切”的系统,而是不断提出更好问题的工具。当我们回望一次又一次的科学革命,伽利略用 为什么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 的追问颠覆地心说,达尔文以 物种如何适应环境变迁 的思考重构生命图谱,同样,牛顿通过探索‘为什么苹果会落下来,月亮为什么绕地球转?’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学。爱因斯坦通过想象‘如果我以光速跟随一束光,会发生什么?’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的理解。
这些经典案例无不告诉我们:科学突破往往始于对既有认知框架的解构性提问。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实现学习、记忆和意识等高级功能的?
想要了解人类大脑的神秘机制,就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大规模记录神经元活动的工具。毕业于清华大学、在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令狐昌洋设计了一种结合柔性电子和人工智能的新方法,使用柔性电子技术成功绘制大脑图谱。这一大脑成像技术有望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理解大脑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令狐昌洋也因发明了揭示大脑运作秘密的成像技术而入选 2021 年度 TR35 中国区榜单。
如何为药物设计一套“快递系统”,使其精准进入到目标组织和器官发挥作用?
自然界中不存在“完美”的药物分子,每个药物分子进入目标组织都需要跋山涉水,历经险阻。这一环节也就是药物递送的过程。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胡全银创造性提出了基于人体内源性血小板的载药系统、基于细菌的药物递送系统,解决了传统药物递送系统临床转化难的问题,并实现多种疾病的精准治疗。胡全银也凭借制备可大规模生产、基于内源性细胞的下一代药物递送系统,入选 2022 年度 TR35 中国区榜单。
太阳能如此丰富,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光催化技术降低制氢成本?
在光催化制氢技术领域,高昂的硅基光伏衬底成本是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来自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季力教授,通过表面钝化处理和催化剂制备,成功开发出了多晶硅衬底光催化电极,不仅提高了氢气的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整个生产链的碳排放,实现了真正的绿色制氢,将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季力也因发明了新型晶硅光伏技术及制绿氢技术获入选 2023 年度 TR35 中国区榜单。
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TR35)榜单落地中国以来,已有 245 位青年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问题。这些 TR35 们在各个领域提出的突破既有认知框架的问题,如今正在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新的可能,也正在为人类的未来描绘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
新一届 TR35 中国区入选者即将公布,他们又将提出哪些具有启发性的新问题,又将为世界带来怎样的创新突破?5 月 23 日-24 日,上海闵行大零号湾,诚邀您共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