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生态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2019-10-05 16

  关于我县生态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我县生态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桃源县文体广新局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创新、协调、共享、开放、绿 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生态文化作为新时代社 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 对构筑人们的文明理念

  关于我县生态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桃源县文体广新局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创新、协调、共享、开放、绿 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生态文化作为新时代社 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 对构筑人们的文明理念, 增强人们 重视生态环境意识,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发挥重要作用, 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 撑。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们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 工作: (一)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以独具特色的丰富 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建设了星德山生态文化地质公 园、枫林花海、沅水风光带、乌云界生态园等一批生态文化 旅游景区,极大地提升了桃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积极打造城区休闲公园,兴建文化体育中心为市 民休闲娱乐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在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内容。把文化遗产保护 与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各类特色文化发展潜 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文化资源向旅 游资源的转化。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县 文馆所收藏文物 1777 件套,其中一级文物 11 件套。被誉为 1 “方罍之王”的商代晚期青铜盛酒器“皿方罍”在桃源出土。 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12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新石器时期遗址 4 处。通 过普查全面掌握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 环境状况等情况。投入专项资金对文昌阁、明城墙、官码头 进行修缮,对翦伯赞故居、宋教仁故居进行修缮改造,让其 成为科学研究、文化传播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拟建非遗文化产业园、修缮诗人王昌耀故居并纳入我县 重点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成立桃源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院不断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依托桃源木雕、桃源 擂茶、桃源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引进了朱氏木 雕、翦伯赞文化传媒、明辉文化艺术等文化企业。建立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 14 个大类,37 个小类,286 个项目。这些工作都对丰富桃源历史文化内涵,带动生态文 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全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我们通过举办文化经贸 旅游龙舟赛、农民艺术节、生态文化旅游节、 “沅水欢歌” 文化体育活动月、 “梨园春晓”戏曲晚会等 活动,以及实施 文化走出去战略,让桃源刺绣、木雕、擂茶、鼓书、戏剧等 特色节目积极参加展示展演活动,有力提升了桃源文化品 牌,宣传和扩大了桃源对外影响力,成为构建、丰富、繁荣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的桥梁和纽带。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我们每年坚持精心组 织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 2 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了民族 音乐会、广场健身舞大赛、 “蒲公英奖”艺术大赛、文化自 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等活动。结合送戏曲下乡、戏曲进校园、 送电影进村等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有效的保障了广大群众 享受文化的权利,促进了民间文艺团队的成长,我县现有职 业艺术团队近 300 个,从事表演职员超过 8000 人,这些艺 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城镇乡村,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 活。打造了一批经典剧目, 《发霉的钞票》 、 《三备棺》 、 《姻 缘错》 、 《战歌嘹亮》 、 《月到中秋》 、 《喜哥说媒》等都展现了 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文化魅力。 (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筹 措资金,对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全 县现有文体场地 1192 个。 县城内形成了“五馆” 、 “两院”与“一中 心”的布局,先后建成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乒 乓球馆、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院、文体中心等一批具有先进水 平的文化设施,对 28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12 个村级服务 中心给予资金支持,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建设农家书屋配 送书籍。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 级馆。乡镇等级文化站建设达标率达 80%以上,村级服务中 心建设合格率达 56.8%。广播电视覆盖率达 99.7%,解决了 边远山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加大对农村电影事 业的投入,实现了每年每月每村放一场电影的目标。 二、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一)问题和困难。一是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由 3 于生态文化建设提出来的时间比较短,许多人对生态文化建 设的理解比较模糊。从工作层面上看,难免出现对生态文化 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还不十分明确的现象。 二是投入不足。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 展,而生态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则主要依靠民间资金投入,项 目一般在规模小、风险低的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服务业、 书画装裱业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 效应、品牌效应。另外,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生态文化基础 设施不够完善,难免出现个别地方只有生态资源而没有生态 文化的局面。 (二)思考与建议。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就 是要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 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 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1、构建生态文化导向机制。一是政策导向。运用行政 手段,通过政策引导措施,促进社会生产领域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大力倡导健康、向上、文明的 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消费方式。二是舆论导向。运用各种 新闻媒体和文学艺术作品、戏剧、电影等方式,大力弘扬生 态文化,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正面引导,潜移默化, 宣传生态文化,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 用。三是市场导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引导和鼓励绿 色消费,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论证机制,限制高能耗、 4 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四是利益导向。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税费减免 等,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给予相应的配套服务和税收减 免,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2、构建生态文化约束机制。一是法律约束。建立和完 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 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在加大执法与监 管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 标准体系建设,使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置于法律的 保护之下。二是道德约束。把伦理道德、社会道德、国民素 质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让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 每个家庭,都要承担起生态道德与修养的责任,使之成为全 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三是制度约束。就是 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开展生 态补偿试点,探讨建立社会补偿制度,采取对口援助、智力 支持、经济补偿等多种形式,逐步实行下游对上游、受益者 对贡献者的生态补偿。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共享发展理念 夯实生态文化基础建设。 一是文化设施更完善。加快“三馆”布展升级,把“三馆” 建成桃源文化的桥头堡,县级一流水平的“文化客厅” 。继续推 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 2018 年底全部达标。 二是文化扶贫更有效。结合文化脱贫攻坚,深入实施户户通 村村响覆盖工程、 农家书屋补充更新、 贫困村文化室建设、 “非 5 遗+扶贫”等工程。三是文化供给更优化。开展戏曲进校园试 点工作,开放周未免费剧场。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文化志 愿者服务等活动,精心组织策划 2019 新春系列文化活动、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系列文体活动。认真筹划,积极参加 省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六届艺术节。 精心组织筹办好 “乒协杯” 省市乒乓球比赛等活动。 (二)突出协调发展理念 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水平。 一是突出政治性、时代性抓好重大题材创作。以改革开 放 40 周年、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超 前谋划,精心组织开展创作展演活动,源源不断推出群众喜 闻乐见、反映时代风貌、引领社会时尚的精品力作。二是突 出地域性、品牌性编演特色戏剧。编排《皿方罍传奇》戏剧, 冲刺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鼓励文艺团体生产接地气、有筋骨 的小型剧目,加大对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的保 护扶持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省各类奖项。三是突出专业性、 交流性推动艺术展演。进一步打磨提升群众艺术作品,争取 在湖南省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入选作品汇演中取得好成绩。举 办好第十八届“少儿蒲公英奖艺术大赛” 、 第四届“美术书法摄 影大赛” 、 第六届全县“广场舞大赛” ,积极组织文艺团队参加 市第七届“百团大赛”暨全省“欢乐潇湘群众美术书法摄影比 赛” ,筹备组建“群文合唱团” 。搭建艺术交流展示平台。 (三)突出创新发展理念 破解文化领域改革难点 一是将县汉剧艺术团改革推进到位。妥善安置 36 名在 编人员和 10 名合同制员工,按照县委县政府研究后的方案 6 将改革工作推进到底。二是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 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标准规范和执法体制。三是继续完善县 电影公司改革的后续工作。 (四)突出绿色发展理念 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 编制《桃源县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让文化发 展融入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文生活等方面,统揽指导 全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工作有序规范向前发展。二是建设 非遗文化产业园,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擂茶、刺绣、 铜锁等制作与销售入驻研究所。 在做好挖掘整理、 传承保护、 阐释研究、学术传播的同时,更加注重非遗文化本质特性和 休闲度假产品的营造,打造非遗保护重点工程、文化创意产 业重点项目、湘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聚集地、非遗旅游 商品生产基地。形成“高品质文化+高品质休闲+高品质度假” 的三高发展模式。三是实施名人名家民居工程。通过修缮诗 人王昌耀民居,收集和组织民间人士捐赠藏品,增添桃源的 文才人气。在全县 28 个乡镇(街道)按东、西、南、北、 中选址建设十个左右历史文化传说传承基地,展示桃源历史 文化名人名家风貌。 (五)突出开放发展理念 强化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管理基层文化人才。 举办文化站长、 文化志愿服务、 群众艺术创作等各类培训班,重点培育壮大农村文化管理 员、文化活动带头人、文化志愿者三支基层文化队伍。二是 储备专业艺术人才。集中最优质的师资力量,最专业的管理 人员抓好戏曲小演员惠字班的教学和管理,大力培养后备艺 7 术人才。三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围绕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培育一批文化产业人才、创意人才,从县汉剧团选 送两名编导艺术人员到上海戏剧学院培训六个月,提高专业 水平。 8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20210307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