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金融从业人员诚信的信心将是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因此,对金融欺诈行为背后商业文化的了解将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和补救。
发达的经济体离不开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银行和金融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文化杂志社社长提及金融界,人们自然会想起世界的金融中心——华尔街。不过,华尔街不仅仅意味着财富、投机和诱惑,还是欺骗和贪婪的代名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良好的社会信用,但是信用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却往往不堪一击。耳熟能详的华尔街丑闻如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丑闻、2008年的麦道夫“旁氏骗局”等,这些都极大地伤害并打击了投资者和公众的信心。然而,不仅是在美国华尔街,2011年爆出瑞士银行前交易员阿杜伯利的欺诈交易让其东家的损失高达23亿美元,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的前交易员科维尔更是造成了68亿美元的损失,被称为魔鬼交易员。那么,为什么金融业会如此频繁地爆发出数额巨大的欺诈丑闻呢?
一些人认为,这些欺诈丑闻是金融行业中存在的商业文化,所以对于谎言和欺诈更多地采取容忍态度,而非采取措施严厉禁止。但是,这种解释却缺乏充分的经验性证据。想分离出商业文化对于金融诈骗的影响存在着以下难点。首先,简单地将银行雇员和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比较会存在自选择效应。因为诚信的人和不诚信的人相比,他们选择的职业往往不同,那么人们无法知道是由于商业文化使得银行雇员更容易撒谎,还是这些银行雇员本来就更爱撒谎——不诚信的人选择了银行业,而诚信的人选择了其他职业。其次,不同的专业群体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很难被观察和测量,爱说谎与否可能是这些因素在起作用。例如,个人的诚信状况可能和不同职业之间的个人财务收入状况相关,忽视了这些方面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苏黎世大学艾伦·科恩、恩斯特·费尔和米歇尔·马雷夏尔的研究团队于2014年11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金融业的不诚信行为与商业文化》一文表明,强调和突出银行雇员的专业背景身份会使得银行雇员更容易撒谎,因此有必要在金融业重塑诚信文化来改变这种欺诈多发的状况。身份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拥有基于性别、种族和职业等的多重社会身份,而与这些不同的身份相关联的特定社会规范规定和限制着个体行为。当人们的某种社会身份被突显出来时,人们的行为也就会更多地符合该社会身份所对应的社会规范。因此,当强调和突出实验被试作为银行雇员的身份背景时,如果其对应的金融业文化确实更加容忍欺诈和不诚信行为的话,那么此时就会诱发出更多的撒谎行为。
为了验证该假说,该研究团队从大型国际银行里招募了128位银行雇员作为实验被试。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同时使得实验在计量上尽量消除个体的异质性对结果的影响,这些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诱发专业身份组,即专业身份组;另外一组则不进行身份诱导,称为控制组。这些被试平均有着11.5年的金融从业经历,约有半数来自银行核心业务部门,有私人银行经理、资产管理员、交易员和投资经理;其余的来自银行业务支持部门,如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雇员。在正式实验之前,专业组中的被试会被问及7个关于其职业背景的题目,例如“你目前在哪个银行工作”、“你在该银行有哪些职责”等;而控制组则被问到7个与其职业毫不相干的问题,如“你一般每周看几个小时的电视?”等。在回答了这些诱导问题后,所有被试都将参与一个扔硬币的实验。
扔硬币实验的设计很简单,就是让这些银行雇员扔10次硬币,扔到正面奖励20美元,扔到反面没奖励。该实验中,被试究竟有几次扔到了正面是无人知晓的,他们自己汇报结果并领取报酬(被试会被告知这一点,而事实上实验者也确实不知道抛硬币的结果)。那么在实验中,被试就会有较大的激励动机去说谎来赢得总计200美元的奖励。这是一个测试人们是否诚信的方法,该方法的好处是被试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做,而不用担心自己的欺骗行为会被人发现。既然人们扔到几次正面只有自己知道,那么实验者如何知道有人撒谎呢?研究者其实不知道具体哪个被试说谎,哪个被试说了真话。但从概率上讲,只要扔硬币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出现正反面的概率应该各为50%。通过大量被试汇报抛到硬币正面的数据,如果实验组汇报抛到正面的概率明显高于50%,那就说明该组的被试中有人在说谎;实验组中偏离50%越多,也就说明该实验组中的被试更爱撒谎和欺骗。实验结果显示,控制组中被试汇报成功抛到正面的概率为51.6%,这与50%的完全诚实的概率没有计量上的显著差异。而在专业身份组中,被试汇报的概率为58.2%,这在计量上要比标准的50%以及控制组都高。这说明突出了金融背景身份确实导致其更爱说谎。
为了验证被试是否真正被诱发出了其金融背景身份,该实验团队还在实验中用填词的方式进行了测验。研究者让这些银行雇员在诸如“_ _ oker”的空格中填上字母组成单词,被试有可能填成“broker”(经纪人,与金融业相关),也有可能填成“smoker”(吸烟者,与金融业无关)。结果发现专业身份组的被试填成与金融相关单词的频率要比控制组高40%,说明实验成功地诱发出了被试的金融背景身份。同时在控制了诸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国籍和收入等变量以后,该团队通过计量回归还发现来自银行核心业务部门的雇员要比来自银行业务支持部门的员工更爱说谎。
那么这种现象是否仅仅发生在银行金融业呢?研究者又招募了其他行业(包括制造业、制药业和通信业等)的133名被试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在这些行业中,专业身份组和控制组相比,人们是否诚信并不存在组别上的显著差异。也就是说这种行业文化对于诚信的影响只存在于金融业中。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由于金融业和金钱密切相关,那么这种职业身份的凸显是否是由于突出了金钱的概念导致了人们更加自私,为了利益而更多地选择欺骗和说谎呢?为了验证这种解释,该研究团队又招募了222名大学生被试来参加该实验。该实验也将学生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在该实验的专业身份组中,这些学生被试被问及关于金融行业的问题,例如回答国际大银行的名称或写出他们认为银行雇员的平时工作任务都有哪些等,其余的实验设计与之前银行雇员的实验完全相同。然而在该实验中,大学生被试中的专业身份组并不比控制组表现出爱说谎的倾向。这些关于金融的问题没有导致显著的说谎行为。这进一步验证了学生被试与银行雇员被试之间受专业身份的影响完全不同,推翻了由于金钱概念导致更多欺诈行为的假设。
该研究团队的实验说明,金融业流行的商业文化更多地容忍了不诚信行为,这应该为该行业现有的坏名声负一定的责任。不过鉴于该行业的坏名声,银行雇员在控制组中的表现还是比较诚实的,这跟人们印象中贪婪的银行从业者大相径庭。研究者对普通大众做了问卷调查,询问在大众眼中,这些银行雇员在扔硬币的实验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当然还问了包括其他职业,如医生、罪犯还有普通人在实验中是否会说谎。调查结果显示,人们认为银行雇员是最不诚实的。
总之,大众对金融从业人员诚信的信心将是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因此,对金融欺诈行为背后商业文化的了解将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和补救。该研究意味着,金融业应通过改变这种商业文化和社会规范来鼓励诚信行为。比如,金融业或可借鉴医师行业的就职宣誓制度。这类誓言可以帮助金融从业人员更多地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个人短期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关于新兴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综合研究”(13AZD061)阶段性成果)
总编辑邮箱: 本网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